近日,★“焦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项目”入选新修订的全国首批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中央预算内资金的注入,将为焦溪古镇的保护与利用工程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也为古镇未来的申遗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之所以用黄石砌筑下半部分,是因为黄石具有质硬身重的特质,对于临河而筑的房屋★,可以起到防盗、防潮★★★、防洪的作用★。”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专家组组长邵志强介绍,这样的建筑风格也使焦溪具有★★“丘陵水系相间★★”的独特个性★,成为江南水乡古镇中一种独特的类型。为了保持“黄石半墙”这一建筑风格,在修缮古建时,还专门寻访了多位这门手艺的传承人,复刻了当年用老黄石砌墙★、石灰拌稻草做成纸筋灰来勾缝的建筑方式。
实习生 沈周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葛小林/文 施向辉 顾闻 邹嘉丞/摄
邵志强说,焦溪古镇拥有省级文保单位1项4处★★★,市级文保单位7处★★★、历史建筑26处、传统风貌建筑500余间★,古河道、码头30余处,古树名木19株★★★,非物质文化遗产20余项★★。2018年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焦溪古镇正式启动参与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
焦溪古镇没有太多的商业感,反而有着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和年轻人钟爱的“文艺范儿”。
古镇居民家敞开大门,头发花白的大娘满手面粉,制作着糯米团子、铜鼓饼、韭菜饼★★★,小巷氤氲在家的味道里。“姚记豆腐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焦溪豆腐制作技艺传承人★★★、今年68岁的姚小松表示★★,自己是第七代传承人,最自豪的便是几百年来家里把这门手艺传承了下来。
南国早报副总编辑赵永胜表示★,他去过很多古镇,如平遥★、大研★、周庄……唯有焦溪让人难忘。“焦溪不赚快钱、不赶时尚,有埋头保护的气魄,契合★★‘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的理念,保留住原住民★★★,就是保留古镇的宝贵财富★!★★★”
10月25日下午,★“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看常州”采访调研团来到焦溪古镇采访调研。焦溪古镇完整保留了700余年前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至今维持着“三河九桥六街十八弄★”的街巷肌理★★★,乡里乡亲用焦溪方言讲好一方水土的故事。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焦溪古镇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性保护和挖掘★★★,用好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探索不一样的古镇发展路径★。
据悉,在实施保护与申遗工作的同时★★,焦溪古镇积极融入常州市“532发展战略★”,对缓冲区实施基础设施升级、环境整治优化、交通路网改造,在确保与保护区风貌一致的前提下,做优山水人文环境,推进文旅融合,拓展文创产业,最终打造成文化深厚、环境优美、产业先进、安居乐业的特色古镇★★★,预计2027年完成修缮工程。
据介绍★★★,凭着悠久的历史、完整的镇村格局、江南明清商贸市镇的传统,2014年★★★,焦溪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年,常州编制并通过了《常州市焦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划定了焦溪村的规划范围和核心保护范围,明确要重点保护焦溪的历史空间格局★★★,展示以黄石半墙建筑为特色的江南水乡风貌,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古码头、古驳岸★★、古井、古树等遗存的保护★。
邵志强说★★,焦溪古镇其实是定义为★★★“社区型古镇★★★”★★★,在文化保护和商业化利用中取得了平衡,在保留江南水乡珍贵样本的同时,也在探索多元灵活的活化利用方式★★,就像既有老一辈坚守豆腐坊传承非遗技艺,也不乏年轻人返乡创业,推动着形态、业态、文态★★、生态融合★。
焦溪,从宋得名,形成于元末明初,古镇三山环抱,水网交织★★,舜河依山流经,龙溪河穿村而过★。明清所建的青龙、咸安★★、中市、三元等精致古朴的石拱环洞桥,错落有致的古朴民居,写满了江南水乡诗画般的风韵。
穿行于古镇,调研团成员惊讶于那些老房子★,一半的墙体是深黄石块,与生锈的铁质墙搭呈现出一种岁月的厚重感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原标题《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看常州采访调研|古镇焦溪,努力复原一个“活着的古镇★”》
承越故居是古镇上具有代表性的晚清遗构,如今这里成为了“焦溪记忆馆★★”★★★,介绍焦溪古镇的人文历史、地理风貌★、乡土特产等★,陈列有居民自发捐献的老物件,还可以观看老镇居民的访谈视频。这些视频资料都是从老镇居民口述历史中得到的★★★,当时接受采访的许多老人已经离世,这些资料成了古镇的集体记忆,也是后辈怀念先辈的一种方式★。
三进民居“是家小院”的老房子原本已大部分坍塌、损毁,参与设计的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建筑师们将主体建筑以及残留的黄石半墙保留了下来,留着门闩洞的半墙,六间五柱的大木架构★,搭配上原木色的长桌圆凳……院子里可以围炉煮茶、听音乐★、品小酒★★,二层的小楼可听风看雨,成了年轻人聚集的音乐酒馆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